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康軒三上〈有點黏又不會太黏〉教學省思紀錄~教學同行

 高雄市十全國小李笙帆老師

概念: 解決問題、創意發明

這一課內容主要是在說便利貼發明的故事

希拉開發出不太黏的黏膠

法內將其運用在便條紙上

成為現在大受歡迎的便利貼。

希拉能夠堅持到底,解決問題

法內能夠發揮創意,發明便利貼。

在這一課,我設計了有趣的挑戰題,

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,

並想一想創意的發明。

有許多學生都有望意的發明呢!

值得一提到是: 有一位學生自己主動看心智圖寫出大意

真的很棒呢!



暖身題連結生活和學習經驗



基礎題要先區分意義段落,解析文章

學生有趣的發明: 聰明藥丸

學生有趣的發明: 食物傳送機

學生有趣的發明: 洗米器
學生有趣的發明: 不會掉的橡皮擦

學生有趣的發明: 汽車伸縮遮雨棚

學生有趣的發明: 智能導航器車

挑戰題: 希拉和法內的性格(從文本找支持理由)

挑戰題優秀作品


學生創意發明:沙發電風扇
學生創意發明:長高機
認真討論共學



學生共學所討論出來的句子,有連結生活經驗喔!




學生心智圖作品








老師在黑板上繪製心智圖


挑戰題優秀作品









老師簡單說明後,學生自己寫出心智圖,真是太棒了!




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共備觀議課申對對話研習心得

  研習名稱共備觀議課深度對話研習   劉世雄教授主講

    參加高教產這一場共備觀議課研習,讓我收穫滿滿符應新課綱而必須進行共備觀議課,總覺得自己沒有做得很好,想要學習更好的方式和思維,今天特地到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參加這場研習,真的不虛此行,滿載而歸。以下是我摘取的幾項重點:

一、要先自備才共備,整理一節課的教案

    在學校,我是學年語文社群「語妙天下」的召集人,每學期都要進行一場共備觀議課,由於我沒有事先告訴夥伴要討論的內容,因此每次進行共備時,老師們總是拿著課本卻不知道要做什麼,這是我的失誤,所以幾乎每一次都是由我想好教材設計的內容與大家分享。經過這場研習後,我知道要「先自備才共備」,事先告訴老師們共備的範圍,請老師們先備課,再利用社群時間一起共備,這樣大家才能有想法,才能互相討論而更有效果。經過大家集思廣益之後,公開課授課者再修改課程,整理成一節課的教案。

一、公開課前先說課

    公開課之前先說課,讓觀課者有所準備。之前,因為公開課前時間緊湊,我並沒有說課,但是,簡單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理念、教學流程、學生特質,觀課者才能更加進入情況,更觀課效果更好。

    此外,授課者可以有「觀課請求」,請觀課者觀察某人或某組,簡單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回答,讓授課者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之處。


三、觀課主角是學生,學習成效改變主要是學生認知上的改變

觀課的主角是學生,並不是老師,觀課者是關注學生學會了沒有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點。老師教學的盲點往往只關注到學生的課堂秩序,而忽略到學生認知學習。學生學習成效的改變主要是學生認知上的改變。老師在設計課程時,應該包含聆聽、書寫練習及討論,透過課程,可以檢視學生學會了沒有。我檢視自己的教學設計,也有涵蓋這三個部分,但關注學生的認知及學習,是我比較困擾的地方,因為班上有29位學生,人數太多,無法一一兼顧,要運用策略盡量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。

四、類似UbD重理解的課程設計(逆向設計)

    每一堂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,教師對於教材的屬性和細節要非常清楚,事前的備課很重要。整堂課要有脈絡的設計,由學習目標逆向推回去自己的課程設計。我覺得劉教授的理念類似UbD(重理解的課程設計)的逆向設計,先確認期望的學習結果,再決定可接受的評量證據,最後接續設計學習經驗及教學活動。以這樣的脈絡來設計課程。

    教學時,概念性的知識一定要說明清楚,連結、組合兩個以上的概念能形成通則,素養考題往往是通則問題。因此,學生必須學習好每一個概念,當不同概念組合在一起時,才能透過思考形成通則。



五、議課是教學研討,針對學生的困難提出策略

以往的議課是對公開授課教師提出建議,但這對公開課老師及學生而言,幫助不大,也會造成公開課老師的壓力過大。議課時聚焦在學生的學習困難點、迷思概念上,大家對話都以「我覺得……」為開頭,而不是「你應該……」開頭,大家像是進行較學研討,提出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。老師提出不同的策略,大家集思廣益,受惠的就是所有的學生。

    共備觀議課最主要的目的是「解決學生的問題」,以這樣的出發點來做,就覺得有意義而不辛苦了,這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。

 

作文易學堂網站推薦

高雄市十全國小李笙帆老師  [作文易學堂~推薦給臺北和高雄的老師們~] 揮灑我們的熱[寫]! 班上得到了作文易學堂-語文王者爭霸賽的熱寫獎, 我們是文章發表篇數最多的班級, 這項鼓勵讓孩子們更愛寫作、更愛發表了, 網站中還顯示了文章的點閱人數和按讚人數, 孩子們驚呼~原來我的文章...